老字號有堅持有創新,
俗稱「米粉寮」的新竹市延平路巷弄中,藏著一間日治時期創建的,「東德成」老米粉廠、,堅持100%純米原料,連蒸米粉的木頭蒸籠,都是老闆親手拼裝,
。「這台輪粿機,可是有百年歷史!」東德成第三代掌門人郭連進,看著工廠裡有些斑駁的輪粿機、攪拌機、磨米機等,驕傲地表示,這些都是阿公傳下來,「在我眼裡,不只是台機器,上面還寫著『堅持』兩個字。」
同一條街上的米粉廠,從全盛時期的60幾家,縮減到現在不剩20家,多數米粉廠紛紛改用「玉米澱粉」替代「純米」;郭連進按照每批米不同的黏度,調整水分;連靜置發酵時間,都得小心拿捏,夏天可能前一晚7、8點才能洗米,冬天就要早一點,全視當天天氣而定。
雖然東德成的米粉,不若大型機器做出來的那麼絲絲分明,由於不加半點玉米澱粉,東德成每100斤米,只能做出60斤乾米粉、130斤溼米粉;相較其他米粉工廠,一天上千斤的產量,他們一天只能做200多斤溼米粉
東德成至今仍維持早期的家庭工廠模式,除了來幫忙的岳母和阿姨,小孩和太太就是他唯二的「正式員工」。郭連進說,純米米粉製作耗時,利潤又低,雇員工根本不划算,都靠家人的扶持。
郭連進和太太曬米粉林美津因為網球相識,雖然現在每天要花十個小時做米粉,仍然不忘打網球「浪漫一下」
郭連進年輕時,在裝潢業,十幾年前繼承米粉家業後,林美津便跟著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郭連進開玩笑地拿出一張紙,上頭寫著「阿娘不嫁米粉庄,不死也黃酸。」以前人認為,做米粉太辛苦,不讓女兒嫁到米粉工廠,但林美津笑著說:「誰叫我娘以前沒阻止我。」
夫妻倆認真做出好吃的米粉,兒子郭春賢則帶入行銷新觀念。一改樸素的紅白包裝,設計出古色古香、典雅傳統的禮盒,還出點子幫家裡佈置一面展覽牆,用廢棄的竹篾,掛滿米粉和大大小小獎章、證明書,「啊〜不過他都出一張嘴啦!說了都是我在做。」郭連進雖然一邊吐嘈,卻藏不住開心的笑容。
維繫新竹米粉傳統,東德成不只做、也說,除了拍攝新竹縣政府宣傳帶,還接受國際旅遊電視台訪問,讓台灣傳統文化躍上國際舞臺。從民國89年的米粉節開始,東德成也開始接受外來團體參觀郭連進從一開始支支吾吾簡介,到現在已經成為專業解說員。雖然必須額外花時間講解,但「花一點時間講講話,只是舉手之勞;重要的是,讓下一代知道前人的文化。」
木造蒸籠一年要淘汰一次,白鐵則較持久,水分和溫度也好控制,製作時間省一半。但他還是留下一個蒸籠,準備掛在牆上讓人參觀,其餘淘汰的蒸籠,也全數進到新竹米粉博物館,留下時代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