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紀念館坐東朝西,總面積達100多公頃,歷經9年才落成,設計經過無數次的修改更動,才有今天的主題建築風格。主體建築除位於中軸線上,從東至西依序有禮敬大廳、八塔、萬人照相台、菩提廣場、本館及佛光大佛等,另外南有靈山,北有祇園。形成「前有八塔,後有大佛,南有靈山,北有祇園」的格局。 八塔 位於本館前方,為8座不同功能的塔,象徵佛教的基本教義-八正道
菩提廣場、萬人照相台 菩提廣場面積可同時容納3萬人廣場中有18尊羅漢圓雕,兩側廊道壁面上分別浮雕佛陀行化圖及星雲大師所書的讚佛偈。廣場前方的萬人照相台共有37階,象徵37道品。
佛陀紀念館位於高雄佛光山,於2011年底落成,興建緣起於1998年星雲大師至印度菩提伽耶傳授國際三壇大戒,當時西藏喇嘛貢噶多傑仁波切(Kunga Dorje Rinpoche)為感念佛光山長期促進世界佛教漢藏文化交流,設立中華漢藏文化協會,並舉辦世界佛教顯密會議,並創立國際佛光會等,遂表達贈予護藏近三十年的佛牙舍利,並希望佛光山能於台灣建館供奉之,以表達感謝之意。 佛光大佛 位於主館後方,為佛陀紀念館的地標,大佛高108公尺,採用1872公噸銅鐵建造而成,為目前世界最高的青銅坐佛。 紀念館本館 高度約50公尺,佔地4000坪,為覆鉢式塔身,共七層樓,主要殿堂有金佛殿、玉佛殿、舍利殿、觀音殿、大覺堂等。本館除供奉佛牙舍利外,還設有大型多功能展示空間。基座的四邊則有四座塔,塔身壁龕有浮雕,塔內各設有菩薩造像。地下設有48個地宮,展示各式相關文物,但每百年才會開啟一室,全部地宮開啟需費時4800年。
佛陀紀念館永久保存高雄市大崗山龍湖庵3座木造「穹窿頂」藻井彩繪大悲出相圖,由於是台灣首例不解體移地保存的佛教古物,相當具有歷史價值,館方配合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於2019年5月11日上架。 高雄大崗山百年古剎龍湖庵大悲樓,拆除進行重建,住持印悟法師將約有60年歷史的三座彩繪藻井捐贈給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商請臺灣文化部文資局施國隆局長支持,由所屬的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展開文保工作,進行全程3D影像紀錄,科學調查研究與專業保存修復以及包裝落架技術等協助,終於讓罕見的三座穹窿頂木構藻井及其上的彩繪大悲出相圖等珍貴文化藝術,得以完整被保存下來,安全地運到佛陀紀念館。
佛陀紀念館自2011年開館以來,全球首創佛教禮堂五和塔「喜慶之家」已經有逾百對佳偶在這裡舉辦過佛化婚禮,從跨國到跨宗教,無不展現人間佛教的包容與慈悲。這裡不僅可以籌辦浪漫、溫馨的佛化婚禮,還有成年、壽誕以及毓麟等各項祈福儀式,將佛法融入生活裡,讓家庭生活更加圓滿。 每一個生命的誕生都是天使來到人間,父母親為慶祝寶寶出生滿一個月或在每一年過生日的時候,宴請親友作為慶祝。五和塔「喜慶之家」也曾聚集八對菩提眷屬,為小朋友舉行「佛光寶寶毓麟之禮 五和塔「喜慶之家」舉辦過每一場人生大事,在成年禮看見母愛的偉大及母子深厚的感情;跨海為父母舉辦紅寶石婚禮以感謝父母含辛茹苦之恩;四代同堂齊聚五和塔,為家中的長者祝壽,溫馨歡喜滿人間,串起人生旅途的親情、愛情、友情、師生情。
「我出身貧寒,字寫得不好,請大家不要看我的字,而要看我的心。我有一顆誠心,一顆慈悲心、一顆中國心。」星雲大師在一筆字書法展時坦述。 星雲大師早期剛到臺灣,因為教書,要在黑板上寫字,也因為編輯雜誌、寫文章,常常要寫鋼筆字。後來在雷音寺,每年「佛七法會」,他見佛殿過於簡陋,就寫一些鼓勵人念佛的標語貼在牆壁上,開始了寫書法的因緣。 日後為了滿足信徒的願望,寫下連他也數不清數字的墨寶,更成就了西來大學、佛光大學等文教事業。二OO九年,為了「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能夠永續經營,他克服病痛及萬難,鑽研出一氣呵成的「一筆字」書法。
佛館的文化景觀有「環境景觀」(包含建築、無障礙空間、生態等景觀)、「人文景觀」(包含佛陀行化圖、古德詩偈、禪畫禪話、護生圖、佛光菜根譚等景觀),這些景觀互有關連,都是星雲大師以「人」為本的胸懷,兼具旅遊、休閒、藝術、教育諸多功能。從禮敬大廳、風雨走廊、成佛大道一直到本館,全館皆設置了無障礙空間走道及設施,提供不方便人士良好的活動空間。